曾經看過一個很美的廣告
去查才知道是宏碁電腦在阿里山所拍攝的
雖然我並不會因此跑去買這台電腦
但那些美麗的畫面形塑了我腦中某部份有關於阿里山的記憶
這個廣告後來奪得英國倫敦廣告獎最佳電視影片類的首獎
小時候曾經去過阿里山
看過雲海、神木
而我也一直以為阿里山那麼巨大且壯闊的美麗
會恆久持續下去
上個星期日社青團契在家裡聚會
請到一位鄒族青年來談阿里山BOT案
這才發現政府已經把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移交給財團了
建設公司的大老闆看好陸客的觀光潛力
大手筆地跟聯貸銀行融資13億元來開發
弔詭的是
政府竟然將阿里山珍貴的山林當作抵押品
貸給業者13億元
是的
沒有作環評
林務局也從未舉辦說明會徵求當地居民與鄒族同意
直接與財團就「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三合一BOT案」逕行簽約
把一塊2.2公頃的黑森林地大方地畫出來讓財團蓋大飯店
並在2008年6月19日進行交接營運
最近讀嚴長壽先生寫的我所看見的未來
就深深佩服他對阿里山的遠景規劃
書中提到
" 阿里山的開發瓶頸主要在於山上空間有限
沒辦法大興土木建設旅館和餐廳
且山上缺水、缺店
得從山下運輸,成本很高
如果旅客人數增加
不只需擴充電廠
還要規劃更多道路、停車場
為了滿足山上遊客的需求
這些成本卻要由所有納稅人負擔
似乎也不公平
事實上
山頂那片小小的地
也無法承受大量人潮造成的傷害
政府應運用阿里山上的資源
來發展整座阿里山
包括阿里山腳下
也就是嘉義的觀光事業
不僅要經營第一階段走馬看花的遊客
更要經營願意多住幾天
放慢腳步的慢遊旅人
在阿里山周圍或山腳下
提供高品質的度假式飯店或民宿
吸引旅客多留幾天
體驗阿里山的壯闊和靜謐
而不只是當天往返
看一眼阿里山頂的森林和神木就走掉"
他還提到若能發展一個真實的鄒族文化特區
(不是九族文化村那種看完表演遊客離開舞者下班的遊樂區模式)
並利用纜車連結山上山下
限制遊覽車上山
公路只做為當地工作的補給路線
上山過程用搭纜車、森林鐵路來
就會讓遊阿里山變成一趟完美體驗
今天過後
阿里山的面貌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我不知道
但我好希望它能繼續展現深邃山林、獨具特色的鄒族文化
如果BOT案為了吸引快去快來的人潮
破壞這些失去了就再也無法擁有的價值
我們怎能噤聲不語
阿里山BOT案的相關資料
這幾天把它整理上台灣的環境維基百科了
希望能感動多一點人來關心這個議題
有興趣的人也可以一起編寫這個百科(只要申請帳號)
讓環境議題的資料能漸漸累積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