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4日

給我創意,其餘免談

一談到環保運動、環境議題這幾個詞
人們的腦袋裡浮現什麼?

悲情吶喊、遊行抗議
反時尚、反開發、反過度消費.....

就像大部分的環保電影一樣
大家心目中的環境運動鬥士總是吃盡苦頭、
遭受恐嚇排擠、冷眼相看
一半以上的片長都是處於窮途潦倒之際
等到鬥士都快變成烈士了
遲來的正義終於翩然降臨
讓心情沉重瀕臨崩潰的觀眾得以鬆一口氣
不過
我相信走出電影院的時候
應該不會有太多人懷抱夢想希望自己也能如法泡製一番吧

但是
這種模式是環保運動的唯一選擇嗎?

如果可以有100個、1000個人或者更多
願意在上課、上班、家庭生活之餘
一起守護得天獨厚的島嶼生態文化資源
一起堅定地告訴政府我們對台灣未來的想像是什麼
是否能形成更柔軟綿密、卻又龐大的力量?

如果環境議題、環保運動變成一種集體創意激盪的展現
變成是一種有趣的、多元的、流行的話題
會不會讓更多人不再對實踐環保有疏離感

自己觀察了蘇花糕餅舖 (第一屆公民媒體獎得主)有一陣子了
不得不給它拍拍手
用這麼創意的方式成功凝聚蘇花高議題的討論氛圍
也吸引很多原本以為自己哪來美國時間去搞什麼環保運動的人

帶著好奇心來參加青年環境智庫舉辦的公民媒體培訓課
知道自己力量有限
美國時間不多
不過上帝創造人的時候
剛好讓大家都擁有一點點獨家專賣的特長
不多不少
團結起來剛剛好

前陣子還在為蘇花高暫時擱置暗爽了好一會
上了課才知道還有許多匪夷所思的開發案、法案
仍試圖在剛拿了許多環境汙染第一名的島嶼上
急急尋找落腳的地方
(台灣1990~2006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成長130%,
擊敗各國拿到世界第一名呢)

雲林縣養殖業的七、八萬鄉親阿
當台西海口來了老董事長集團的六輕
你們親手照顧的牡蠣文蛤開始患了厭食症
再來一個大煉鋼廠
會不會成為養殖業走入黃昏的最後一根稻草?

還是如同養蚵的阿姨所說
【連黃昏都看不到了啦!】

希望大家一起來發揮創意
感染身邊更多人來關心、來討論、來參與環境議題
然後十年後、二十年後
回過頭來問自己作一個台灣人感覺如何時
可以打從心底自豪地說
它是最美的家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