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5日

bon voyage (4)~莫非定律

早上一個人來奧賽美術館,書上說夏季9:30AM開,有了前次在橘園前大排長龍吹冷風的教訓,9點鐘我可就拎著旅遊書來到廣場排隊。原是車站的建築物鑲著一個大時鐘,要不是門口貼著告示說真的我還看不出來這是一個博物館。

涼風徐徐,咦,9:30AM了,怎麼門還沒開?

這時我才注意到欄杆旁有個告示排說今天10 AM open,可是回頭一看,一條十公尺以上的聯合國觀光部隊正在虎視眈眈,說什麼我也不願放棄現在這個離門口才3公尺的位置,不過因為書也看的差不多了,乾脆就坐在欄杆上偷聽隔壁美國人聊天順便練聽力。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莫非定律,舉個活生生的例子來說,假如你不想買名信片的時候,走在路上每三步就會有一攤物美價廉的小販在面前招搖。但是,一旦你計畫寄些漂亮的風景回家報平安,我保證從那一秒鐘起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小販突然得到急性腸胃炎而回家休息,以致於走了半小時除了那些貴的要命的高級明信片外,就是看不到他們親切的倩影。

該定律用另一種角度詮釋也很有趣。

我發現在觀光地區問路的行為常常會超乎人腦的想像,好比說,現在當我正坐在欄杆上讚嘆排隊的人群已經快要可以繞地球一圈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個美國女人,她帶著幾個年輕人顯然是想摸清怎麼隊伍怎麼排,重點是,這位看來心智正常的女性,完全無視於我前後一堆金頭髮而且滿嘴英語的遊客,偏偏挑了我隔壁一個臉上寫『我是日本人』的女性來問路:Hello! Can you speak English?

看到這幅情景笑的我差點從欄杆上摔下來,可憐的日本人飽受驚嚇地拼命搖頭,幸好旁邊有個外國人接口說 Yes..,才化解了這場烏龍劇。這不禁讓我回想到以前去英國自助旅行時,老是被外國人問路。奇怪,這款挑人問路的邏輯到底在哪裡?就好像當我在屏東縣的鄉下迷路時,竟然決定找一個很明顯是觀光客的金髮碧眼問路?這個疑惑到現在還留在我的心理待解。

話說回來,奧賽真的很棒,不但展覽的作品比較投我所好,整個展覽的佈置跟打光更具現代感,只可惜沒有解說而且趕時間,真希望以後有機會可以再造訪一次。

晚上君帶我去上一間建築大學開的美術課,它是類似社團性質而且不收費,還有一個高大穿著白圍裙的老師指導,這種機會真不多見。整個課只有6,7個學生,各色人種都有,而且跟老師一樣,都有個親切的笑容。喝過茶後,一個女模特兒爬上台子擺姿勢,第一次拿碳筆的我先是被光溜溜的人體嚇一跳,然後盯著全開的畫紙抓頭皮,畫下去的結果不是頭太大就是腰太粗,總之就是比例出了問題,老師看了一下比手畫腳地教我從軀幹的脊線開始,可是沒多久台上的模特兒開始每分鐘換一個姿勢,到後來甚至是連續性的慢動作一直走了走去,腦中一片空白的我偷偷的觀察老師怎麼畫,原來她先很用心的盯著模特兒一分鐘,然後低頭作畫,久久才又抬頭一次。畫的很棒的君說,勾出輪廓應該在一分鐘以內。原來如此,真不容易…..

從7點一直畫到10點,腋下夾著畫紙走出教室,進入黃昏的巴黎市街,突然感到胸口有種莫名的感動,眼睛望出去的夜空,跟著多了一抹綺麗的色彩。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haha! 這問路的鬼擋牆事件也很常發生在我身上耶!
幾次旅行歐洲 或到 不熟悉的地方 明明旁邊就有明顯比較有方向感的在地人 但我都會被問道路
當然我在讀這篇文章之前是一直深信那是因為我有一付 “面善+富有同情心+不會笑別人不認識路+且依附隨身攜帶指南針或地圖的臉“
現在這莫非定律就讓我真相大白啦!!